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观点 >> 人物 >> 告诉你一个“3D版焦裕禄” >> 阅读

告诉你一个“3D版焦裕禄”

2014-05-13 23:28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编辑:tianye
分享到:

青春去哪儿了

到兰考后再没时间拉二胡

许多年过去了,面对记者采访,77岁的郭玉慧依然能清晰地记起和焦裕禄下跳棋的情景。时间倒回至1957年,35岁的焦裕禄时任洛阳矿山机器厂第一金工车间主任,和他同办公室共用一张办公桌的郭玉慧负责车间后勤工作,是个20岁的年轻姑娘。

工作之余,焦裕禄有时会找人下棋。“他找男同事下军棋和象棋,跟我下跳棋,一边下一边嘴里还咿咿呀呀地哼着小曲。”郭玉慧回忆。

“‘小郭来,咱俩下一盘。’我不太会,每次都一样的走法,他看了就笑,一边教我一边说,‘干啥都得动脑筋,你看你每次都这样下,人家都知道你的路数了,你得换个战术啊。’”

5月14日,是焦裕禄逝世50周年纪念日。提起这位共和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县委书记,人们记得最多的是他“拼上老命大干一场”、带领兰考人民除“三害”的事迹。但在多位焦裕禄的同事和家人的记忆中,青年时期的焦裕禄幽默风趣,多才多艺,只是到了兰考后受客观环境所限,人们难得有机会看到他的另一面。

作为家中长女,焦守凤跟父亲焦裕禄一起生活的时间最长。在她的印象中,年轻时候的父亲爱好广泛,很有生活情趣。

“父亲喜欢拉二胡、唱京剧,还喜欢钓鱼,很会生活。在洛阳期间,工作之余他给自己安排得挺好的,比如钓钓鱼,拉拉二胡,我就陪着父亲钓过好几次鱼,一次还钓着一只小乌龟。”

1922年8月16日,焦裕禄出生在地处山东省博山北崮山村。在历经少年时期的贫苦、日伪统治的险恶后,他加入了革命队伍。31岁那年,作为一名地方干部,焦裕禄从郑州被选调洛阳矿山机器厂参加工业建设。这一干,就是9年。

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厂里每天7点半上班,焦裕禄往往7点半之前就到了办公室。烧水烧柴、打扫卫生,之后开始工作。郭玉慧回忆,看图纸的时候,焦裕禄手边放着两支笔,一边看一边做标记,红笔点、蓝笔圈,有时还打上五角星和重点号。

“一份图纸看下来,上面标得像是作战图,我们不知道什么意思,但他自己心里有数。”郭玉慧说,“遇到不懂的地方,他会趴在图纸上琢磨半天,或者微微仰起头思考,想通了就一笑,紧锁的眉头也舒展开了。”

多位工友介绍,早在担任第一金工车间主任之前,焦裕禄曾被厂里派往大连重型机器厂实习。

尽管时间不长,但那却是他一生中最惬意的时光。他的文章时常刊登在厂报上;联欢会上,他的二胡独奏总能赢来阵阵掌声。有段时间,焦裕禄还和厂里的苏联专家学习过跳舞。

“按照母亲曾经的评价,我们兄妹这么多人,就综合素质而言,还没有人能超过父亲。”大儿子焦国庆说:“父亲并非天生多才多艺,很多爱好都是后天学习得来的,说明他对生活充满热爱。”

1962年6月,焦裕禄再次回到地方任职,不久后调任兰考县委书记。此时,面对严峻的抗灾救灾形势,他忙得再也没有时间拉二胡了。

二女儿焦守云回忆,焦裕禄到兰考工作后,在家的时间非常少。兄妹放学回来,难得见到父亲的身影。问起来,母亲的回答不是“下乡去了”就是“在开会”。

“一旦有时间在家,父亲就爱和我们呆在一起,他给我们唱儿歌,还教我们养兔子,在房前屋后种瓜种菜。”焦裕禄的二女儿焦守云说,“有时候下乡也带上我们,让我们捡拾路边的麦穗,但这样的生活点滴十分有限,却令人难忘。”

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病逝。光阴荏苒,当年的“小郭”如今已是白发苍苍,但记忆中的焦裕禄还是那么生动鲜活。

“大冬天的,他里面穿着中山装,外面是一件过膝的呢子大衣披在身上,老爱叉着腰,跟我们说话前总是一笑。这个样子一直清楚地印在我的脑海里。”郭玉慧说。(记者张兴军 杨舟)

“逆商”有多高

“沿着河背着馍渴不着饿不着”

当美国作家保罗·斯托茨1997年提出“逆商”的时候,他或许并不知道,早在30多年前,远在中国河南的一个县委书记就已经用实际行动对这一概念做了注解。这就是后来家喻户晓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逆商”,即AQ(英文“Adversity Quotient”的缩写),相对“情商”和“智商”而言,是用来表示挫折承受力的一种指标,反映的是一个人面对逆境、挫折时的心理状态和应变能力。

2014年5月14日是焦裕禄逝世50周年纪念日。回顾其短暂一生,无论是在工业战线上白手起家,和同事们一起研制新中国第一台2.5米双筒卷扬机,还是在困难重重的兰考,带领全县36万群众治理“三害”,他总能以锲而不舍的勇气和毅力达成目标,堪称高“逆商”的现实典范。

1958年春,洛阳矿山机器厂一金工车间接了个“大活”——制造2.5米大型卷扬机。摆在36岁的车间主任焦裕禄面前的是一大堆难题:设备不全,技术不足,经验一片空白。为了完成任务,他带着工友们开始了“以厂为家”的生活。

每天都工作到夜里12点,紧接着召开生产会议,总结当天情况,布置第二天生产进度。凌晨2点左右才能稍稍休息,到了四五点钟,又开始新一天的工作——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50多天。

现年81岁的赵广宜当时和焦裕禄一起,都睡在车间走廊里,“实在太乏了,他就抱着军大衣往长凳上一躺,还不忘交代工人,‘你们记得叫我啊!’大家看他太累,都舍不得叫醒他。”

第一台2.5米双筒卷扬机试制成功后不久,焦裕禄被调至地处豫东的兰考担任县委书记,更大的挑战来了。

“我知道兰考是个灾区,人民群众正过着艰苦的生活,地委派我来,我愿意承担这个工作,但是要完成治理灾害的任务不是我一个人,得靠大家,靠全体干部振作起来,带领全县36万人,争取在尽快短的时间内把面貌改变了……”

50多年过去了,时任县政府办公室主任的樊哲民至今仍记得焦裕禄在县委会上的这段发言。“他的讲话很短,但很有分量。特别是他提出救灾是暂时的,以治灾代替救灾,要釜底抽薪,不要扬汤止沸。这是我第一次听到这种治理思路。”

在兰考的475天里,焦裕禄多数时候都在农户家里或生产一线蹲点调查。全县140多个生产队,他跑遍了其中的120多个。

沙土地里,骑不动自行车就下来步行;挖水渠时,没空吃饭就着河水啃干粮。时至今日,一些村庄还流传着焦裕禄当年下乡编的顺口溜:“沿着河,背着馍,渴不着,饿不着。”

不少工友和同事认为,焦裕禄曾做过苦工,也参加过战争,后来工作中体现出来的能吃苦、能奋斗的精神,和年轻时的历练生活有很大关系;但另一方面,焦裕禄在困难面前的不退缩不躲避,除了一腔热血和拼命苦干外,还在于他的勤于学习、善于学习。

在工厂里,焦裕禄向书本学,向专家学。“那时候的机器零部件说明大多是俄语,不懂俄语,连图纸、工艺文件都看不明白。当时我是技术员,焦主任就利用值班时间跟我学,练得舌头都麻了,终于掌握了俄语字母的发音。”赵广宜说。

在兰考时,焦裕禄向实践学,向基层群众学。路边大风吹不走的坟头,启发他想到深翻淤泥把沙丘变良田的方法;牛棚里和老农的深夜长谈,让他了解到多种泡桐既防风治沙,还能发展经济。

当年兰考县委宣传干事刘俊生的笔记本上,至今仍保留着这样的“裕禄语录”:“不管做什么工作,必须首先了解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单靠一时的热情,单靠主观愿望,事情断然是办不好的。”

松柏肃立,柳丝低垂。正在焦裕禄陵园参观的兰考大学生“村官”程广京表示,今天的80后、90后年轻人多在温室里长大,承压能力相对较差,有的甚至成为外表光鲜内在脆弱的“草莓族”,以“逆商”视角重温焦裕禄事迹,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记者张兴军 兰熙)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

首页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