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观点 >> 人物 >> 张新民:股市现在是投机者的乐园 >> 阅读

张新民:股市现在是投机者的乐园

2014-05-12 10:55 作者:毛予菲 来源:环球人物 编辑:tianye
分享到:

张新民,1962 年生,北京人。管理学博士。1989 年进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现为该校副校长。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张新民是个很务实的人,也很接“地气”。他创办了该校EMBA项目,做过包括格力电器在内的多家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并担任过两届中国证监会发行审核委员会委员。从企业管理的思路,到资本市场的运作,他都有第一手的观察。而学者的角色,又让他能够跳出具体的细节,站在一个更宏观更开阔的角度,去思考那些本质的东西。

张新民接受记者采访时,常常提到一个词:“大环境”。在他看来,人的发展离不开在大环境中的积极努力。“中国的大环境为我们每个人都提供了机会。确立了目标,就要按部就班地努力,绝不松懈。每个人都有自我发展的能力。这种自我能力的培养,是一切从事职业所需。”而企业、市场的发展也是如此。“无论企业家还是投资者,都要在大环境中更加奋发,才能有所作为。”

与中国经济发展同步

张新民是改革开放之初上大学的。这个特殊的定位,决定了他的人生必定与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发展同步,并成为一个积极参与者。

1979年,张新民参加高考,选择了当时最“火”的自动化专业。踏上工作岗位以后,正值工业企业改革开始启动,企业开始从生产型向经营型转变。单位领导选派张新民去参加会计师资格培训。张新民回忆说:“当时,企业的会计被看作记账的。我特别不情愿,但在当时的体制下,这样的安排我没有选择。现在回过头看,我特别感谢这一安排。在新的大环境里,我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学会计让我找到了感觉。”

“在中国人民大学完成硕士研究生的学习之后,我进入对外经贸大学当老师,发现在以国外财务报表分析教材为基础所教出来的学生,在解题时有一个共同特点,特别关注比率分析,特别关注数据并找到数据直接代入公式,然后得到一些以财务比率分析为基础的对企业的评价。但学生们得出的所谓分析结果往往和企业实际情况不符。比如,有些企业明明做了高风险投资,学生们计算出来风险却很低。学生的结论与企业的感觉有相当大的脱节。”

发现这个问题后,张新民开始专注做企业报表分析研究。这门学科介于会计与财务管理的中间地带:会计强调记账、算账和报账,成果是报表;财务管理主要是筹集、投资和成果分配,是找钱和用钱,涉及资金和利益问题。从1994年开始,张新民就开始了对中国情境下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理论与方法体系的探索。在提出并不断完善“企业财务状况质量分析理论”的同时,还在不断地思考怎样解决广大企业管理者面对企业财务报表要“看什么”的问题。现在,以其出版的《从报表看企业》为标志,新的财务报表分析框架已经建立起来了。这个分析框架,解决了面对企业财务报表所应该完成的八看——即看战略、看经营资产管理和竞争力、看效益与质量、看价值、看成本决定机制、看风险、看其他财务状况质量以及看前景的问题。张新民的这个分析体系,被长江学者、中国人民大学的王化成教授称为“张氏财务报表分析体系”。张新民也因此奠定了自己在中国财务报表分析领域的“第一人”的地位。

张新民自称是一个“非主流的会计和财务学者”。他说:“我甘愿做被边缘化的角色,成为新领域的开拓者。”他曾谈到过自己的办学理念:“一个商学院如果能够通过它的教学和企业家产生互动,就能对理论产生贡献,并进而提升商学院的理论水准。”正是这种为企业家需求服务的理念,让他找到了施展的空间。从讲师到教授,他经历了两次“破格”提拔。37岁,他就成为当时中国最年轻的商学院院长,47岁被任命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

上市不是为了“好看”

作为在会计专业领域有20多年学术研究与实践经验的专家,张新民两度担任证监会发审委委员,审核并研究了众多拟上市企业。这个经验,让他对股票首次公开发行、也就是俗称的上市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有了直接的感悟。

张新民告诉环球人物杂志记者,现在很多企业争先恐后上市,其中确实有急需资金的。上市可以增加企业资金,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经济保障,使这些企业实现从“爬”到“跑”的飞跃。但并不是每一家企业都需要上市。“我知道有一家企业,他们守着财务报表多于百亿元人民币的货币资金,还没找到适合投资的地方,又去增发股份筹了30多亿。我问一些业内人士,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们说‘上市都高兴啊’。但问题是,需不需要以这样大的代价去上市?上市是要实现更大的效益和效率,过度融资只能形成低效益的融资回报,过度投资则导致全行业的产能过剩。这是中国企业的通病,很多企业越融资、投资效益越低,最后死在了这两个方面——过度融资和过度投资。所以,上市对企业来说不是绝对的好事,要具体分析。”

作为财务专家,张新民很重视企业如何用好筹得的资金。他曾说过,股东对企业上市融资后的发展一般都有良好预期,但实践中,有的企业好不容易上市了,融资后却难有好的发展。企业筹得的资金,要对企业的盈利能力有所贡献。有的企业融资后机械地按照招股说明书去投资,不顾市场变化,就可能造成产能过剩。比如有家搞电纸书的公司,筹资到位一年多以后市场急剧萎缩,上市第二年就把过去几年积累的利润全亏进去了。如果募集资金超过正常需要量,企业又不缺流动资金时,也不能产生效益。所以,还是要把精力放在公司治理和业务发展上。

张新民说,企业上市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凭实力,不是靠过度包装财务报表,或者为股民编造一个美好的故事来吸引投资。他为环球人物杂志记者举了个例子:“在担任证监会发审委委员期间,我审核了70多家拟上市公司。我们发现很多企业的报表做得很漂亮,给你讲了发展可能出现的奇迹。但有些奇迹违反常识,我就一直在思考‘到底有没有奇迹’这个问题,结论是很难有奇迹,或者说奇迹不可复制。比如说一架飞机失事撞毁了,有一个人生还,这个就是奇迹。但如果说一架飞机失事后没有人出问题、都很平安,那恐怕失事本身就是一个谎言。”

投资者要关注企业长远发展

环球人物杂志:您如何看待中国资本市场的现状?

张新民:资本市场的理想状态是:把散布于民间的投资者手里的资金结合到一起,利用这个平台改变投资者的投资方向,最大限度的去优化配置社会资源,实现良性流动,实现总社会资本报酬率的平均化。通俗说,这就是一个资源整合与再分配的过程。每一个股市的参与者,他们也是资产负债表右边的股东,是企业发展的最主要力量之一,都应该有责任做好融资和投资,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但现在的情况是,这些参与者,无论是买股票的投资者还是卖股票的筹资者,投机心理太重,投机色彩太强。投资者只关心什么股票能涨,几乎没有人关心企业的长期发展。筹资者也一样,编好故事让你去投钱,投得越多越好,因为在他们的概念里,股东投的钱是不用还的。他们享受这个“圈钱”的过程,还津津乐道于投资和基建中拿到的好处,对于股东的回报那就是“离我远点”。所以我想说,中国股市现在是一个投机者的乐园,每个人都想着在里面捞既得利益。这是中国股市低迷的关键原因。大家经常提到的投资过度、产能过剩只是助推器。

环球人物杂志:2014年博鳌论坛主题是“亚洲新未来,寻找和释放增长新动力”,并提到结构性改革。您如何看金融领域特别是新股发行体制的改革?

张新民:改革开放以来,从经济体制到政治体制各个方面都在改变。有关部门也一直在完善金融体制。前段时间,证监会又出台了新政策,完善规范了市场准则,降低了IPO准入门槛,决策者一直在给IPO“打补丁”。但对于改革,因为利益惯性和工作惰性,我们常有种恐惧感和抵触情绪,所以改革有难度,决策者应该下决心做自上而下的改变。

最近经常提到的还有“创新”。我们经常呼吁创新,但可能忽略了基础,忽略了创新的艰难和复杂性。管理体制的创新,包括金融体制,再具体一些就是IPO体制条例创新,都需要调研,需要积累,需要把口号变成行动。

环球人物杂志:去年12月底,新一轮IPO重启。您对这一次IPO重启和中国股市未来几年的发展怎么看?

张新民:我持谨慎乐观态度。我想说的是,如果我们市场参与主体的投机性不降低,中国股市就没有未来。大环境再好,市场主体自己也得做好。(记者 毛予菲)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