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观点 >> 人物 >> 让漂泊的灵魂“回家”——记水上 >> 阅读

让漂泊的灵魂“回家”——记水上法医陈冶秋

2014-10-14 09:21 作者:朱国亮 来源:半月谈网 编辑:tianye
分享到:

逝者无言,但每一份付出,那些灵魂在天上都看得见;浮尸冰冷,但点滴的关爱,他们的亲人都感受得到——陈冶秋,南京市公安局水上分局法医,一个普通的80后青年,在一份别人唯恐避之不及的岗位上,燃烧着自己的青春,为那些漂泊的灵魂照亮“回家”的路。

陈冶秋(右)工作照

9年为400余遗体找到家人

奔流不息的长江和波光粼粼的秦淮河,是南京的两条主要河流。它们以特有的手法浸润、刻画着这座古城。然而,顺着这两条河流漂流而下的,并不总是诗情画意,也有伤悲痛楚。这些伤悲往往是从一具浮尸的发现开始。

流经南京98公里的长江及其支流秦淮河,每年要带来约百具浮尸。打捞、搬运、解剖、分析这些浮尸,破解他们的身份之谜、死亡之因,并送他们回家,是陈冶秋这名水上公安法医的主要工作。

触碰尸体,是中国习俗中的大忌。然而,陈冶秋几乎每天都要与那些或支离破碎、或高度腐败的尸体“亲密接触”。“最多时,一天曾出过5个现场。”陈冶秋说,“与这些尸体常常要嘴对嘴、脸对脸,相距只有一两厘米。”

有人说,世界上最臭的味道,莫过于尸臭,一旦沾染,不但令人作呕,而且长时间难以去除。水上浮尸,九成高度腐烂,尸臭尤为严重。陈冶秋却常常不戴口罩就进行尸检,有时还要特意凑近闻一闻。

“隔着一层口罩,接触的味道就不是‘第一手’的了。”陈冶秋说。最初,面对那些浮尸,他也曾呕吐过,但最终还是战胜了那翻江倒海的肠胃。

也正是凭着这种近距离的望、闻,陈冶秋逐步积累起丰富的经验,看一眼尸体、闻一闻味道,就能大致判断出浮尸死亡的时间,也为更多的浮尸找到了他们的亲属。统计数据显示,9年法医生涯,陈冶秋参与处理未知名尸体673具,成功为400余名逝者找到家人。

“我只对真相负责”

2011年11月,南京市栖霞区某船厂发生一起事故,工人徐某意外死亡。当时,施工队和船厂负责人异口同声称徐某是自己操作失误,被电击致死。在私下和船厂谈好80万元的赔偿后,徐某的家人也有意阻碍尸体解剖,频繁闹事催促陈冶秋出具电击致死的死亡证明。

顺应死者家属的意图,这个案子很容易糊弄过去。但陈冶秋没有这样做。他仔细勘验,没有发现电灼伤痕迹,又做了3次疑似电流斑测试,也无法佐证,反倒是发现有窒息死亡的迹象。

坚持换来真相。后来尸体解剖表明,徐某正是因过量二氧化碳窒息死亡。至此,船厂负责人才将事实真相和盘托出。原来是作业中大量二氧化碳泄漏,导致徐某窒息身亡,由于害怕担责,厂方移动了尸体,伪造了现场,企图蒙混过关。然而,不幸的是他们遇到了陈冶秋,最终相关责任人被绳之以法。

“不疯魔不成活。”在追求真相上,陈冶秋的严谨近乎“疯魔”。

2008年9月,也是在栖霞一船厂,一名保安被同事殴打致死。为准确描述出被害人在现场被殴打、格挡的动作情况,陈冶秋调集一辆小卡车,把现场沾有血迹的100多把旧板凳旧桌椅全部编号,转运至法医中心,整整花了3天时间,对每一处血迹的喷溅状态、附着时间、数量进行精确分析,为案件现场还原提供了一份完整的证据链。

一具浮尸的肾脏或肝脏中是否有硅藻存在,往往可对是否存在他杀的可能进行排除。而在显微镜下,从一个肾脏切片中寻找硅藻,就有如在一个正规足球场寻找一枚硬币,而且还是一枚形状不特定的硬币。

这项工作其实拼的是精力,是耐心,是责任心,很多人不屑于做,不愿意做。但陈冶秋却经常不惜时间、精力“傻做”。也正因为有这股傻劲,长江南京段和秦淮河查找到尸源的浮尸比例由过去不到50%上升到70%以上。

“这是对逝者的一种尊重。”这个戴着黑框眼镜,胖乎乎、温文尔雅的法医严肃地说,“法医行当里,没有细枝末节的小事,只有关乎对错的大事。”

为追逐真相,他还曾拒绝过厚厚的红包;为了让更多浮尸得到正确处理,他编写了长达上万字的《非正常死亡、未知名尸体处置手册》;为了更精准地判断尸体落水点,他正在尝试通过对长江不同断面的硅藻进行分析,以期建立水中尸体死亡时间和空间推断图谱。

“尸体不会说谎,我只对真相负责。”陈冶秋说。他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尽可能还原或接近真相。

多一份坚守多一份平安

出入的是江滩、臭水沟,见闻的是破碎、腐败的肢体,接触的多是悲恸欲绝的家属,一年365天几乎天天待命,还没有多少人愿意与之交往,甚至于不敢与他握手,这是一份地道的“苦、脏、臭、累”的活儿。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岗位上,陈冶秋一干就是9年。不是没有机会另找工作,到一些经营性机构干法医,挣得多,工作舒适,至少大部分时间只需待在窗明几净的解剖室即可。但陈冶秋没有这么选择。

如果说,最初选择将西安交通大学法医系作为自己的唯一志愿,且不服从调剂,凭的是对法医的一种兴趣,而现在的坚守,对已过而立之年的陈冶秋来说,更多的是一种社会责任。

“面对一具浮尸,你用心去做,虽然不一定能解开所有的疑团,但能赢得其家属的理解、认可,或者将凶手绳之以法,也是为社会化解一种矛盾,增添一份平安。”陈冶秋说。

也因为如此,他特别注重工作的细节,解剖完尸体,都要重新缝合清洗切口;为防止尸体在拖曳中受到“二次伤害”,他参与研制了水上尸体打捞固定伸缩架;与家属沟通,他总是尽量避用“尸体”这样冷冰冰的字眼,并不断完善自我的沟通能力。“每次出具鉴定结论,联系到死者家属,我感觉自己又为一个灵魂找到了回家的路。”陈冶秋说。

大学同班同学19人,目前仍做现场法医的,只有陈冶秋一人。他却说:“与尸体打交道多了,生死早看透。人这一辈子,能坚持做好一件事,就很不错了。”正是因为这份坚守与执著,不久前,陈冶秋进入了全国第五届“我最喜爱的人民警察”首批20名候选人名单。(半月谈记者 朱国亮)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