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观点 >> 评论 >> 复兴路上,中国软实力“锐”些又 >> 阅读

复兴路上,中国软实力“锐”些又何妨

2017-12-22 09:37 作者:崔文佳 来源:北京日报 编辑:孔德明
分享到:

中国文化能够穿透人为筑起的观念壁垒,让东方智慧与西方价值观交流碰撞,善莫大焉。当硬实力与日俱增、软实力水涨船高,影响力就会自然而然地外溢。与西方不同,中国所散发出的是一种内在吸引力,我们不搞西式的输出渗透,只是向世界展示了另一种发展理念、崛起方式以及制度文化。

复兴路上的中国,正前所未有地收获着关注目光。国际社会不仅在经济发展上“向东看”,而且开始在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上“向东看”,但其间解读却常常跑偏。比如近期出版的《经济学人》就创造了一个新词——“锐实力”。在一篇题为《锐实力:中国影响力的新模式》的封面文章中,他们臆造一个“悄然左右别国公民言论、遏制西方民众发声”的中国,称“中国的锐实力”是一把“能穿透文化壁垒,改变西方价值观的利刃”。

“锐实力”,这个表述乍听起来颇为新鲜,但似乎更像是西方的一种“自我介绍”。仔细咂摸,其内核还是老味道——一股饱含傲慢与偏见的酸味儿。近年来,西方媒体炮制出了不少新概念,从自身立场和需要出发,看人下菜碟儿。而中国显然是被重点“关照”的对象,从“中国威胁论”“中国渗透论”到“中国5年超美论”“中国发达国家论”,棒杀捧杀不一而足。这林林总总甚至互相矛盾的论调,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抹黑中国或麻痹中国,进而打乱我们的发展进程。对那些无厘头的“帽子”与报道,我们大可一笑而过,保持清醒淡定就是最好的回应。

说起来,国家软实力伴随硬实力同步提升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即便如《经济学人》所言,中国的“锐实力”“穿透文化壁垒”,那又何尝不是一件好事?长期以来,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体系无不以发达国家为“中心”,以发展中国家为“外围”。当强悍的西方叙事成为主流,其他国家和地区就成了“异域”。一旦不接受他们宣扬的“西式价值观”,就可能被扣上“异己”“落后”之类的帽子。马克思曾言:“你们并不要求玫瑰花散发出和紫罗兰一样的芳香,但你们为什么却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有一种存在形式呢?”多样多元乃文化之本态,中国文化能够穿透人为筑起的观念壁垒,让东方智慧与西方价值观交流碰撞,善莫大焉。这样的软实力,“锐”一点又何妨?

更重要的是,中国软实力之“锐”,不是唯我独尊、强加于人,而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看一看今日中国,不禁让人慨叹今夕何夕。“一带一路”如双翼齐飞,“千年大计”已破土拔节,“脱贫奇迹”为世界贡献经验,“新四大发明”正领跑全球创新……亮眼的成绩单吸引全球有识之士争先解码“中国为什么能”。可见,当硬实力与日俱增、软实力水涨船高,影响力就会自然而然地外溢。与西方不同,中国所散发出的是一种内在吸引力,我们不搞西式的输出渗透,只是向世界展示了另一种发展理念、崛起方式以及制度文化。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向东看”是客观规律使然,没有刻意为之,更没有生拉硬拽。

面对世界局势之变,究竟是固步自封、冷嘲热讽,还是顺势而为、迎风而舞,考验的是目光远见,体现的是心态风度。当西方媒体仍“兢兢业业”地为某些政治势力代言,处心积虑地抹黑中国之时,很多人已经积极行动。英国出现了欧洲首家中英双语学校,有家长直言在这上学孩子“前途有保障”;罗杰斯女儿的中文秀堪称惊艳,这位华尔街投资家坦言:“19世纪是属于英国的,20世纪是属于美国的,但是21世纪将是属于中国的,无论我们愿意与否。”仅从汉语热这一个侧面就能看出,行走在新时代的中国,正向世界释放出强大的“磁力”。抱着“老皇历”和固有思维不放,改变不了现实,也不能阻止中国发展,相反只会让自己看不清事物的本来面目,在越来越狭隘的死胡同里转不出来。

大国崛起不仅是经济现象,更是文化现象。今天的中国,在世界刷出了自己的“存在感”,独具东方气质的软实力已成为一张灿烂名片,“洋迷信”很大程度上因此而破除。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我们是最有理由自信的。在这个意义上,中国软实力确实是“锐”的,这种更根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让每一位国人步履铿锵地行走世界,让中华民族勇往无前地奔向未来。(崔文佳)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