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观点 >> 评论 >> 中国足球的人才谜局 >> 阅读

中国足球的人才谜局

2011-02-22 09:01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yuanbx
分享到:

就在中国足球后备人才储备呈持续萎缩态势的同时,中国足球人才“出口”却显现出不错的势头,特别是低龄化、草根化趋势明显,让人冷不丁一头雾水。

譬如赴韩国K联赛踢球这件事。之前留韩的李玮峰、冯潇霆、万厚良和阎嵩等人,不管水平高低,基本上都是在中超联赛中有不小知名度的成熟球员。今年率先和韩国球队签约的黄博文,早在两年前就入选了国家队。但这几天先后签约的两位则不同,不仅年纪轻,而且在中国足坛还都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一位是19岁的前重庆球员白子健,一位是曾在南京有有解散后无处踢球的许青山。

这两位“小人物”在中国足坛的痕迹很浅,基本上属于电影里那种挤在最后一排完全看不清面目的群众演员。否则,许青山也不至于因为找不到下家才托关系转道韩国另谋生路。但偏偏这样两个极不起眼的中国球员,却都被韩国俱乐部招至麾下,甚至在韩媒眼里有如获至宝之感。

之所以会被相中,除了无需支付转会费和身为朝鲜族无语言障碍这两个先天优势外,球员自身的能力无疑是过硬的,至少具备了成为K联赛职业球员的入门条件。而如此资质的球员,为何在中国足坛却面临无球可踢的尴尬呢?

重庆力帆相关人士对此的解释是,白子健“不够意思”,半年前借口读书离队,没想到半年后加盟了K联赛。但如果年轻的小白果真被视为可造之才,力帆恐怕也不会如此轻易放手吧。至于当年挂牌价仅5万元且有商量余地的许青山无人问津,背后折射的是中国足球人才过剩还是其他,想必明眼人早已心知肚明。确实,连后来成长为法国国家队绝对主力的维埃拉,都曾在中国足坛被当成水货,错过几个自产的“小人物”委实算不上新闻。

更何况,人才流动本是常态,“借鸡下蛋”亦非坏事,中韩球员最近几年你来我往,“人才进出口贸易”也搞得相当热闹。问题是,人家用咱们的球员通常是“免费派送”,而我们引进人家的球员,价钱却高得惊人。更要命的是,中国足坛的不少所谓职业俱乐部似乎永远“不差钱”,就喜欢砸大钱买大牌,对花时间挖掘和培养有潜力的年轻球员根本不感冒。

不识货可以视为个别人眼光有限,但懒得在梯队建设上下功夫,那就是俱乐部的短视之举了。中国足球沦落至此,此类短视行为绝对脱不了干系。

希望中国足坛多出几个小白小许,也希望中超能够吸引更多的高水平老外“屈尊”,当然,最希望的还是咱们的联赛能够培养也能够留住可造之材。

中国足球并不是不缺人才,但最缺的还是留住人才的吸引力。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