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观点 >> 评论 >> 贺捷生:今天谈信仰为何变得沉甸 >> 阅读

贺捷生:今天谈信仰为何变得沉甸甸

2010-07-06 08:21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yuanbx
分享到:

贺捷生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89周年,明年我们将迎来党的90诞辰。回首往事,我有很多话想和青年朋友们聊一聊。

最近,利用住院体检的闲暇有机会读了一本名为《讲坛随笔》的书,作者是部队的一名将军,名叫蔡多文,长期在部队从事政治工作。作品以散文随笔的形式谈理想道德话题,对这样一本谈信仰说励志的书,有人可能觉得不合时宜,我却捧读在手,欲罢不能。

理想、信仰,今天忽然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摆在全社会的面前。社会发展了,时代进步了,信仰何以成为人们精神生活中的问题?这确实很值得研究。《讲坛随笔》中谈到电视剧《潜伏》的一个情节,国民党天津情报部门的李涯讽刺用情报换美元的谢若林“没有信仰”。谢若林回答很干脆也很无耻:“我有信仰,我信仰生存主义。”这就是说,我为生存活着,只要能活着,其它通通无所谓。无疑这种观点丢掉了一个人的社会属性(责任),剩下的只是自然属性,为活着而活着。

让我不可思议的是,我在网上竟然看到了对这种无耻论点的赞同。我在读蔡将军对信仰的分析时,思绪回到50年前,那时我在北大读书。那时我们也谈理想,也谈信仰,当时我们的中心话题是:报效国家,尽快完成学业投身建设社会主义的强大中国。我们的青春同朝气蓬勃的新中国一样,时时都充满向上的活力。而50年后的今天再谈信仰,为什么突然觉得沉甸甸的?是的,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信仰变得多元,甚至更趋功利化,因此,这种讨论也更具特别的意义。

正如蔡将军书中所说,在有些人看来,在今天这样一个价值多元的年代,我们谈理想谈信仰,似乎很不合时宜。而在我们这代人看来,信仰不仅是理念和精神,更是人生的指南和人生的最高追求。不论社会怎么发展,不论经济怎么繁荣,即使到了我们成了世界头号经济强国的时候,如果放弃了对理想对信仰的追求,我们的社会同样会走向沉沦和没落。不谈信仰,我们的先辈抛头颅洒热血的牺牲精神就无法理解。

我是研究军史的。蔡将军在书中谈信仰时,以较大的篇幅谈了牺牲的话题,读后我很有同感。其中有一篇《高山芦苇》还写到我的父亲贺龙和贺家英烈,更让我感动落泪。在中国革命史上,毛主席一家为革命牺牲过6位亲人,是社会上都知道的,徐海东大将的家族有70多人牺牲就少有人知了,我也想起我家的历史,从我父亲投身革命直到新中国成立,贺龙宗亲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2050人,父亲贺龙在世时,认为满门忠烈,都是为国家献身,那是战争和革命事业需要,不必要常提我们自己,所以很少有人知道。

3年前,我女儿为缅怀先辈业绩,自费出版了一本贺氏宗亲英烈名录,社会上才知道这件事。我常想,前辈们这种不惜生命代价的精神为了什么?是为了理想,是为了他们坚守的信仰。可能当年千百万的普通士兵只是为了有饭吃有田种的最低目标,然而,作为共产党和军队的领袖们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在中国彻底推翻黑暗的旧制度,实现民族解放和人民的彻底翻身解放。所以他们可以舍家纾难、英勇献身。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

首页 [1] [2]  下一页 尾页